又到周末,马特贝开始整理这两个月的投研结果,做股票投研可能是被网上信息骗得最惨的一个行业了,各种假消息,却很少能找到什么有价值是信息,但却又是投资里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现场调研对一般散户基本做不到的,所以高强度的查询和反复求证可能成本更低,可执行度也更高。
贝贝:“北汽蓝谷的营收有没有可能在未来3-5年迎来10倍增长?”
如果只是从北汽蓝谷2024年的报表情况看,有这个想法可能都会挨骂。马特贝去年就因为看到赛力斯的变化在北汽蓝谷和江淮汽车里选了江淮汽车,因为北汽蓝谷实在太烂,一堆无用的产能,2023年才淘汰掉一个生产基地,但也还只是从52万辆/年产能减到47万辆/年产能。直到去年,才看到他们下了狠手,砍掉了20万辆/年产能,只保留镇江基地的极狐产能和密云基地的享界超级工厂。
贝贝:“你确定华为合作就能5年营收成长10倍么?”
马特贝还是没说话,去年选江淮汽车,12元做进去,拿了不到半年就24元了,沾沾自喜地想等跌下来做个差价,没想到卖了之后还是一直涨,又用不到2个月冲到最高47元。
这次错过之后,马特贝就不太敢继续考虑江淮汽车,毕竟他们与华为合作的车都没出来,股价这么冲让马特贝觉得不放心,还有就是从华为的规划看,江淮定位就是超豪华的市场,北汽蓝谷的享界定位更宽一些,中大型轿车只是第一个切入市场的主打产品,后面SUV、MPV和旅行车都可以做。
贝贝连问了两句都没得到马特贝的回应就想要发作,这小仙虽然今年变得温柔了许多,但下手始终还是狠辣,所以当她皱着眉头飘过来的时候,马特贝满脸堆笑地说:“我这不是还没组织好语言么?您别着急,领导,等我想清楚了,再给您一个满意的回答。”
北汽集团现在最大的资产其实就是北汽和奔驰合资的奔驰中国,这个公司才是北汽现在的现金奶牛,而且北汽还是奔驰全球的最大股东(9.98%),反超吉利(9.69%),不过李书福还通过个人控股的实体持有(9.69%),排第四的科威特投资局才(6.8%)。
不知道北汽集团和奔驰这么多年的合作,能不能让他们把享界和极狐顺利地带入欧洲市场?
为什么选北汽蓝谷?
马特贝其实去年没选北汽蓝谷,主要就是对之前的管理团队实在没有信心,北汽蓝谷过去和华为其实已经合作了四年,他们在极狐上的成绩别说市场上看不到动静,报表上更难看,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项目黄了,直到张国富去年上任北汽蓝谷总经理之后,把极狐5系和考拉做起来,才稍微看到一点起色。
贝贝:“谁让你去年江淮汽车卖这么快,少赚一半,今年北汽蓝谷都搞了一个多月了,还亏着的。”
马特贝对于江淮汽车肯定是后悔死了,盯了两年的公司,当时也是赛力斯和江淮汽车二选一,但赛力斯都涨的让人不敢相信了,江淮汽车和北汽蓝谷都没什么动静。
结果去年赛力斯炒作M9的一波行情,把江淮汽车带出了一个接近5倍的行情,北汽蓝谷反而没走出来。
马特贝这时候才自言自语地说:“要从确定性,江淮汽车可能还没有赛力斯更确定,赛力斯基本占住了豪华车的市场,40万以上的豪华车现在国内也只有他们家的问界M8和M9能卖出量,其他新能源车都没有竞品。未来智驾落地,BBA只能进一步退潮,让出整个豪华车市场。而且赛力斯的产能现在上得很快,未来也能接住BBA退出的市场,不仅是国内的,可能进入全球化的市场也只要两年左右,大概率是下一个比亚迪。”
贝贝:“那你为什么不选赛力斯,选北汽蓝谷?”
马特贝:“我觉得北汽蓝谷可能会快一点,北汽蓝谷现在400亿的市值,赛力斯2200亿,从估值来讲,赛力斯可能更合理,但这只是对应他们的现状,投资是变化的,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企业的变化,还有就是投资者的估值,我们现在看到的股价,其实就是投资者对股票未来的估值。”
贝贝:“是啊,北汽蓝谷不到1元的净资产,连续5年大幅度的亏损,今年一季度都还有13.5亿的亏损,也不知道为什么市值还能在400亿,反而一直跌不下去。”
马特贝还是不说话,他心里也在盘算着:
北汽蓝谷2024年的营收是145亿元,10倍的成长就是1500亿元。
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亏损惨状。
但北汽蓝谷的最新情况:2024年的营收是145亿元,其中整车营收128亿元,净利润(亏损)达-69.5亿元,这个亏损是由:毛利(亏损)-19.19亿元和四费合计49.1亿元(研发费用17.6亿元、销售费用18.2亿元、管理费用9.4亿元和财务费用3.8亿元)组成的。
北汽蓝谷在过去五年几乎都是这种情况,四费(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居高不下,但销售非常惨淡,所以对应的毛利就先亏10-20亿元,再加上40-50亿元的四费所以每年亏50-60亿从报表上看就是这么来的。
北汽蓝谷的毛利在过去五年是这样的:2024年-2021年:-19.19亿元、 -10.56亿元、 -11.23亿元 、 -16.31亿元 、 -15.71亿元;
为什么会年年毛利亏损?报表上直观看就是因为产销量实在有点感人:2021年的产量最低只有0.64万辆,2024年的产量最高也只有11.39万辆。
产能倒是相当可观,2022年以前一直是52万辆/年,到2023年才压缩了5万辆,2024年继续去产能,压缩到剩27万辆,就是镇江工厂(极狐)的15万辆/年和密云工厂(享界超级工厂)的12万辆/年。所以产能利用率最低那年不到1%,2024年最高也只有34%。
所以北汽蓝谷连续五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产能利用率极低,原来借壳上市前就是一个52万辆/年产能的巨无霸,但却是一堆要淘汰的产能。这些落后的北汽自主品牌产能(猪鼻子、绅宝)等经历了五年的淘汰过程,有新能车,也有燃油车。
也就是这些产能的问题,北汽蓝谷在过去五年毛利年年亏损,但形成这么高亏损额的主要原因还是四费,北汽蓝谷在淘汰之前的自主品牌产能同时也一直维持极狐的研发投入和品牌推广,在2024年联合华为启动了享界项目的运作,所以四费一直很高,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17.6亿,推广销售费用也有18.2亿。
北汽蓝谷因为要处理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的这些过时燃油车和新能车产能,同时又因为极狐的销量非常差,所以过去五年北汽蓝谷整车产量就一直很低,这可以从过去五年的产销量变化情况看出来,他们核心产品北京新能源EU系列是北京汽车株洲基地代工的:
贝贝跟着马特贝的思路看到这里,忍不住冒了一句:“就这样的经营状况,真看不出来华为合作有什么优势?”
马特贝:“北汽蓝谷原来的董事长刘宇和总经理代康伟在极狐的运营方面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他们当时的定价太高了,极狐销量第一年就失败,但三年都没做调整,加上北汽蓝谷原有的产能淘汰也是用了三年,2021年基本就停产了,到2024年才把产能彻底砍掉,猪鼻子到今年都还在卖,6月才传出来要停产停销。”
北汽蓝谷之前的惨淡经营状况也是在张国富2024年接手北汽蓝谷总经理的位置后,对极狐的产品定位进行调整,推出极狐S5/T5和极狐考拉之后,极狐的产销量起来之后才有所改善。
在张国富和刘观桥的新团队努力下,产能利用率在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提高到40%和50%,极狐的产能利用率到2025年年底有可能提高80%以上,这个数据是汽车企业盈利的基础。
贝贝:“那过去五年北汽蓝谷的四费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呢?”
马特贝:“这个可以从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员工情况变化大概能看出来,他们一直在坚持对极狐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去年又启动了享界项目,前期的亏损虽然不小,但新能车企业基本都是这种状况。”
2020年,博士都养了57个,到2021年开始精简,因为旧有产能的淘汰,生产员工从1413人降到2021年的598人,总部员工人数从113人降到40人,但研发人员基本上维持在1500人以上,公司也一直保持着45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
北汽蓝谷采用 “直营 + 经销商 + 跨界共创” 的混合模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庞大的线下网络需要大量销售人员支撑,包括直营店员工、经销商驻店人员及渠道管理人员。
也就是说北汽蓝谷的产销量虽然到2024年才有所改善,但过去五年是一直保持着研发和销售团队的运营的,这些可能就是北汽蓝谷最大的亏损之源。
北汽蓝谷的未来已来?
马特贝:“我其实对北汽蓝谷的信心主要也是在张国富5月的业绩报告会后才确立的。”
张国富在业绩报告会提出将成本控制提升至 “一把手工程” 高度,明确 2025 年降本目标为识别并落实几百项、涉及几十亿的降本空间。
这一目标通过三大维度实现:
物料降本:聚焦核心零部件(如电池、芯片)的供应链优化,通过自研与合作降低采购成本。例如,与宁德时代合资生产电芯,开发通用性更高的滑板底盘,预计每年可节省数亿元。
费用严控:管理和营销费用 “只降不增”,要求团队习惯过 “紧日子”。2025 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仅增长 4.47%,管理费用增幅控制在 42.60%,显著低于营收增速(150.75%)。
研发提效:在保障研发投入的前提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25 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53.06%,但重点投向享界品牌核心技术(如 800V/5C 超充、智能驾驶),避免无效投入。
也就是说,北汽蓝谷已经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先不说营收是否能在未来3-5年实现10倍的成长,但目前已经逐步变好。
2025 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 139.73%,单车制造成本较上年下降 12%。随着享界 S9 等车型上量,预计 2025 年下半年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固定成本分摊压力有望缓解。
可以大概理解,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持续亏损(累计约 300 亿元),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高投入、长周期” 特性下,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核心环节进行战略布局的阶段性成本。尽管短期财务表现承压,但这些投入也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长期竞争力基础,同时反映了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
贝贝:“你的意思是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亏损,也积累了相当的价值?”
马特贝:“这个确实是,北汽蓝谷其实过去5年没有再折腾手上的燃油车产能,甚至放弃了北京新能源EU那个过时产能的开发,集中精力搞极狐的三电和智驾,也确实沉淀了不少好东西。”
过去五年,北汽蓝谷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累计申请专利数千项(据公开数据,截至 2024 年,极狐品牌相关专利超 2000 项),尤其在高压平台、续航技术、车规级芯片适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积累。例如,极狐与华为合作的 HI 版车型,搭载了华为 ADS 智能驾驶系统,是国内较早实现高阶智驾量产的车型之一,这一技术合作模式为其在智能电动化赛道占据了先发卡位。
北汽蓝谷通过 “极狐” 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场(售价 20-40 万元),试图摆脱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低端形象,这个应该算是不太成功的,张国富团队及时调整策略,把产品矩阵下沉到20万以下的区间,目前有一定的成效。
供应链与制造体系升级,北汽蓝谷对生产基地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通过与宁德时代、华为等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降低了核心部件断供风险。
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亏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烧钱换赛道” 的典型缩影:短期看是财务负担,但长期看为企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等领域积累了 “必要成本”。这些投入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取决于未来能否将技术储备转化为爆款产品、将品牌认知转化为市场份额 —— 这也是其能否走出亏损周期的关键。
马特贝整理了北汽蓝谷过去五年的经营情况,大概了解了他们亏损形成的原因,也知道他们这些年的积累可能也到了要实现价值的时候了。
北汽蓝谷现在基本明确是享界+极狐双品牌驱动,站位算是非常好的,享界主打25万以上的豪华车市场,没有明显的限制,可以在中大型轿车、SUV、旅行车和MPV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车型进行发展,这个发展空间很大的。极狐则是25万以下的普惠式乘用车市场,这个市场虽然是新能源汽车的红海,但空间更大。
北汽蓝谷是第一批和华为合作发展智能驾驶的车企,虽然一直不算成功,但目前的积累实力也很强。首个将华为 HI 全栈技术量产落地,并通过智选模式实现深度绑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早期车型因定价、渠道等问题遇挫,但技术积累(如 BE21 平台、ADS 3.0)与战略调整(享界品牌高端化、华为渠道赋能)已显现成效。当前,北汽蓝谷正处于 “技术兑现期” 与 “市场爬坡期”,若享界 S9 能持续上量,有望在 2025-2027 年进入 “销量增长 - 成本摊薄 - 盈利改善” 的正向循环,成为智能驾驶赛道的重要参与者。
十倍营收的实现可能还是需要五年。
马特贝说:“我们可以试试分析北汽蓝谷2024年的营收是145亿元,10倍的成长就是1500亿元。”
这个问题之前分解过,享界的车型均价按30万算,30万辆就是900亿。这个拆分到每月就是30/12=2.5万辆,享界四个车型,中大型轿车、SUV、旅行车和MPV在2027年以前都要能出来,享界才有可能冲到2.5万辆的月销量。
这个目前看概率很小,除非享界能类似问界出一辆爆款。但中大型轿车能冲到1万辆就算是优秀了,SUV受问界压制,MPV稍微好点,但也是上限很低的,旅行车在国内算是小众车型,除非欧洲市场能打开。
北汽蓝谷定增方案为啥重点放在滑板平台技术?可能享界也类似极狐的打法,不依赖爆款,扩大矩阵的方式来冲击总销量。
滑板平台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方向,其核心在于将底盘、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复杂模块高度集成于一体化底盘,实现上下车体解耦。这种设计允许车身与底盘独立开发,使车企能够快速适配 SUV、MPV、皮卡等多种车型,甚至支持无人驾驶场景下的灵活改装。
滑板平台的模块化开发特性直接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根据北汽蓝谷披露,采用该技术后,车型开发周期可缩短 50%,研发费用降低 70%,生产效率提升 30%。
但即使这样,享界想冲击30万辆/年的销量,如果没有出现爆款的情况,三年不一定可以实现,五年的概率就很大。
也就是说,给享界五年时间,销量做到30万辆,营收冲到1000亿,这个对华为来说不算很激进的预判。
享界完成1000亿的营收,另外就是极狐要做到500亿营收。按极狐车型的单车价格10万来计算,销量要达到50万辆。
北汽蓝谷的三年跃升计划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看能够做到的概率不大,除非智驾L3政策落地后能对消费者选择有明显的改变。
但北汽集团给的是三年50万辆的目标,即使完成不了,五年内完成也是大概率,完成的速度取决于L3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和消费者的接受时间。
L3 级自动驾驶在 2025 年已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小鹏、华为等头部企业明确量产时间表,北京、上海等地法规为上路提供保障,芯片与算法突破解决了核心技术瓶颈。尽管责任认定、保险配套等问题仍需完善,但行业共识已形成 ——2025 年将成为中国 L3 智驾元年。
L3 级自动驾驶的政策框架已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完成立法突破,北京、武汉等地的条例为车辆合法上路提供了明确依据。然而,责任认定细则、保险产品适配性、数据共享机制等 “最后一公里” 问题仍需通过技术迭代和监管创新逐步解决。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的 L3 政策已具备落地基础,但实际体验仍需等待 2025 年下半年量产车型上市及配套机制完善。
北汽蓝谷的两个品牌优势都是在于和华为合作的L3 级自动驾驶技术上体现的,所以,营收成长十倍,三年内完成的概率目前看不大,但五年内超过1500亿的营收概率就比较大了。
贝贝:“照你这么分析,北汽蓝谷5年内营收冲到1500亿,完成10倍的成长可能性还很高的对吧?”
马特贝:“当然了,北汽蓝谷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之前的管理团队在整体经营策略上出了问题,尤其极狐的定价,所以极狐的销量太差了,导致他们过去五年在经营方面赚不到钱,就只能以亏损的形式硬着头皮发展了五年。”
马特贝:“张国富和刘观桥的组合上任后,极狐的策略明显找到市场感觉,极狐说实话别说卖30万以上,卖20万都吃力,你没看他们今年的6系可能就不一定能做起来,估计还是要靠下半年的智驾落地。”
贝贝:“你分析的也都有道理,但三年能达到10倍的可能性太小,五年感觉又太久了。”
马特贝:“这你就不知道了,其实到底是三年还是五年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市场里的投资者都相信北汽蓝谷未来五年能做到1500亿营收,哪怕明年他们相信了,这个股价就能体现那1500亿的营收。”
贝贝:“所以只要北汽蓝谷有一个爆款出现,股价就会走一波行情对么?”
马特贝:“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北汽蓝谷的极狐产品矩阵都落地了,而且整体销量稳定在1.5到2万辆/月,或者享界的产品出到第三个或第四个,市场估计就会对北汽蓝谷有很大的改变。”
马特贝:“所以按北汽蓝谷2024年营收145亿计算,北汽蓝谷5年营收能增长10倍,达到1500亿,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